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1:31    次浏览
玉林有吃狗的习俗,因为爱狗人士的反对而将其推上舆论的“风口浪尖”。 玉林有吃狗的习俗,因为爱狗人士的反对而将其推上舆论的“风口浪尖”。据新华社电今天是夏至,因为所谓的“夏至荔枝狗肉节”,广西玉林最近着实“火”了一把。记者在玉林了解到,夏至前夕,一些动物保护志愿者有的闯入养狗农民家中意图抢救犬只,有的与屠宰场狗贩对峙引起警方到场。不少商家在半夜里收到了来自动物保护组织、爱狗人士和志愿者上百条短信,短信内容包括抵制狗肉节、呼吁保护动物等内容,甚至出现人身攻击和威胁,有的商家无奈只好报停手机号。动物保护人士仍在玉林“救狗”据《法制晚报》报道,“我的目标就是要让狗肉节消失。”动物保护人士杜玉凤说,“昨晚,我们救下了21只狗。”然而,他们这个队伍并不受玉林人欢迎。一位市民在网上告诉记者:“我本来不吃狗肉的,他们那样骂我们玉林人,我今年偏要去过狗肉节。”而据中新网报道,昨天中午,玉林江滨路一家狗肉餐馆不堪连日来爱狗人士的抗议和媒体的拍摄,干脆拆除旧的“无狗”招牌。而没有“狗”字的新招牌也被全部遮挡,以求安宁。据新华视点微博消息,记者连续几天在市场内看到,多个摊档在售卖狗肉,生狗肉售价每公斤38元左右。商贩们用当地话表达对志愿者行为的不满。“抗议归抗议,但狗肉我们还得卖”,不过抗议活动已经让他们生意受影响,狗肉进货渠道有些紧张,生意不比以前了。记者调查采访发现,网上所谓玉林“狗肉节”的讨论根据参与人群看,主要分为两类,一类是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吃狗肉的人,一类是不吃狗肉但尊重吃狗肉的人。记者了解到,所谓的“狗肉节”之所以出名,首先是因为商家的不断炒作。“因为吃狗肉不光在玉林,在广西的来宾、北海、桂林等地,甚至贵州、广东、吉林等多地也都有吃狗肉的习惯,商家只是制造了一个节日而已。”玉林市民钟光海说。争端核心涉及对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说,“玉林狗肉节”涉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,玉林受关注与此分不开。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平祥认为,狗是最通人性的动物之一,宠物狗与肉狗虽然有区别,但舆论不会仔细区分,因此在这一点上,舆论就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,抵制玉林“狗肉节”也就在情理之中。 背景资料 “狗肉节”的由来玉林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干部韦万里介绍,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,玉林地处中国南方,天气炎热,人们劳作结束后往往喝白粥解渴,长期以来体质总体偏虚,而荔枝和狗肉是热气食品,在夏至日这一天吃狗肉,能够将所有的寒气“驱走”。“按当地的说法,随便怎么吃,也不上火。也有'吃了荔枝狗,西风绕道走'的说法”。直到1995年夏至,才有了所谓的“荔枝狗肉节”。据玉林市最早一批经营狗肉馆的钟佩华说,2006年,他所在的美食街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小吃街,2009年,玉林举办了美食节,脆皮狗获得了大奖,之后便有商家借机炒作,推动“狗肉节”。 各方观点 爱狗人士:虽是民间节日但影响很负面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爱狗人士认为,“狗肉节”虽由民间形成,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负面影响,甚至支持了狗肉黑色产业链,威胁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。他也认为,当地政府已经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,但各有各的说法,道德的争论不能解决问题,当下更应该回归到法治轨道上,完善保护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,促进文明进步。 专家: 狗肉吃不吃是可以讨论的“爱狗是一种好的行为,但应该理性,应该以正当的方式表达意愿。”市民杨来献说,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干扰了商家的生意,不值得提倡。针对近日网上舆论的压力和现实中一些爱狗人士的抗议,玉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滔滔认为,不管是爱狗人士、动物保护主义者或明星专家,都有言论自由,必须尊重。但同时,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不能因为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就来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,狗肉吃不吃是可以讨论的,两种观点应该尊重和包容。韦万里说,当地政府从狗肉节争论之初就加强了活犬检验检疫、狗肉食品监督管理。由于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,有关部门在诸如“一犬一证”检疫、狗源监管等方面确实存在监管难题,他们更希望爱狗人士和动物保护组织能更加坦诚的沟通互动,增进了解。谢平祥认为,社会文明的进步并非一朝一夕,有冲突有异见是正常现象,无论是网友、爱狗人士、动物保护组织,或是政府,都应该回归理性,了解事件真相,从多个角度看问题,如此社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。